近日,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本科生蒋慧敏同学为第一作者、以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为第一单位的研究论文《基于鸟类粪便的国家湿地珍禽保护区环境微塑料评估》(Microplastics footprint in nature reserves - a case study on the microplastics in the guano from Yancheng Wetland Rare Bird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在JCR一区期刊《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 ,IF 8.3)上发表。该研究通过收集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粪便,消解分离并鉴定其中携带的塑料,评估了保护区内鸟类受到塑料威胁的程度。论文建立了一套新的评估鸟类摄入塑料程度的方法,为滨海湿地鸟类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蒋慧敏同学是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平时热衷于环境环境保护,尤其关心鸟类摄入塑料问题,大学毕业设计期间她和论文指导老师隋延鸣博士充分讨论,最终确定从鸟类粪中入手,通过计量鸟类粪便中的塑料,评价鸟类受塑料污染威胁程度。2022年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支撑下,蒋慧敏同学开始收集湿地珍禽保护区各种鸟类粪便。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收集10多种鸟的粪便,通过消解、过滤、分离、检测,最终在收集鸟类粪便中鉴定出8种塑料。
统计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鸟类粪便中塑料检出率为37.27%,低于其他地区的相关报道;且相较于陆鸟,水鸟粪便中塑料颗粒含量更多。在鸟类粪便中检测出最多的塑料是聚乙烯,对粪便中的塑料进行溯源分析,推测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粪便中的塑料主要来自于渔业生产和日常用品塑料。
鸟类摄入塑料引起死亡是全球环境保护者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美国著名的环保摄影师Chris Jordan一组肚里塞满塑料垃圾的信天翁照片更是把塑料对鸟类生存威胁问题推向了高潮。评估鸟类摄入塑料的最常见技术主要是通过反流、灌洗等方式收集鸟类胃含物分离鉴定其中塑料,由于鸟类捕捉困难以及鸟类保护等问题,这些评估手段都存在很大的制约性。
该研究成果为蒋慧敏同学本科毕业论文,近日顺利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杂志上。目前蒋慧敏同学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从事环境微塑料检测研究。
据悉,隋延鸣博士带领学生一直从事环境微塑料研究,近年来先后对中国近岸海域及远洋海域渔获物微塑料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人类活动的近岸海域渔获物还是远离人类活动的南极水域渔获物体内都有微塑料存在。海洋生物,包括鱼类、贝类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是全球人类饮食中至关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因此,海洋生物富集的微塑料将不可避免地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
鉴于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隋延鸣博士指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机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长远影响和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显得迫在眉睫。塑料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塑料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图片来源:海生学院